一位击剑运动员的学术转身
纽约,曼哈顿——晨曦微露,哥伦比亚大学校园内,一位修长身影匆匆穿过图书馆前的台阶,他背着沉重的书包,手中还提着一个细长的黑色器械包,这位看似普通的研究生,正是曾经在国际剑坛上熠熠生辉的中国击剑运动员费若秋。
“训练与学业并重从来不是易事,”费若秋在哥大附近的一家咖啡馆接受专访时坦言,“但这两者之间的平衡,恰恰塑造了现在的我。”
这位28岁的佩剑运动员在2023年赛季结束后做出了一个令剑坛意外的决定:暂别职业赛场,赴美攻读哥伦比亚大学体育管理硕士学位,对于一位正处于职业生涯黄金期的运动员而言,这样的选择无疑需要巨大勇气。
法国磨砺:铸就剑道上的独特风格
费若秋与击剑的缘分始于童年,10岁那年,他偶然在体育频道观看了一场击剑比赛,立即被这项兼具力量与优雅的运动所吸引。“那一刻,我就知道这是我想要追求的事业,”他回忆道。

2015年,年仅20岁的费若秋做出了人生中第一个重大抉择:赴法训练,这个决定让他成为中国击剑界首批长期在欧洲受训的运动员之一。“当时国内击剑运动正在发展期,而法国拥有世界上最成熟的击剑训练体系和竞赛环境。”
在法国的五年间,费若秋先后师从多位著名教练,包括1996年奥运会金牌得主帕特里斯·勒尼奥,他融汇了中国运动员的技术细腻与欧洲选手的战术灵活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比赛风格。
“欧洲训练最珍贵的是对击剑理念的深度理解,”费若秋解释道,“他们不仅教你如何取胜,更教你如何欣赏这项运动的美学价值。”
2019年,费若秋在国际剑联世界杯系列赛中崭露头角,并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上闯入十六强,创造了个人最佳国际赛成绩。
转折点:为何选择学术道路?
巅峰期选择求学,这一决定让许多体育界人士感到不解,费若秋坦言,这个想法早在奥运周期就已经萌生。
“运动员的职业生涯是有限的,而学习是对未来最好的投资,”他说,“我始终认为,体育不应该与教育分离,现代运动员需要全面发展。”
哥伦比亚大学的体育管理项目在全球享有盛誉,该项目注重实践与理论结合,培养了众多体育产业领袖,费若秋的申请过程竞争激烈,除了需要提供优异的学术成绩,还要通过多轮面试。

“我花了近一年时间准备GMAT考试和申请材料,”他透露,“白天训练,晚上学习到深夜成为那段时间的常态。”
哥大录取委员会看中的不仅是他的学术潜力,还有他作为职业运动员的独特视角。“体育产业需要既懂运动又懂管理的人才,费若秋正是这样的复合型人才,”项目主任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评价道。
平衡之道:在学术与训练间寻找默契
哥大的学习强度远超费若秋预期,第一学期,他选修了四门核心课程,每周还需要完成大量阅读和小组项目,他坚持每周至少进行三次技术训练和两次体能训练,以保持竞技状态。
“时间管理是我面临的最大挑战,”费若秋笑着说,“我使用时间块的方法,将每天划分为学习、训练和休息三个部分,严格遵循计划。”
他的日常从清晨6点开始:一小时的晨读后,是早餐和前往教室;下午通常在图书馆度过;傍晚则前往纽约击剑俱乐部训练;晚上则用于复习和预习。
“有时候在课堂上,手臂因为前一天的训练而酸痛不已,但这种感觉很奇妙,它提醒我不仅是一名学生,还是一名运动员。”
费若秋的努力没有白费,第一学期,他获得了3.8的GPA,同时技术状态也保持良好,2024年初,他参加了全美公开赛并获得前八名的成绩。
文化适应:从巴黎到纽约的过渡
尽管有在法国生活的经历,适应纽约的生活仍然是一个挑战。“纽约是世界上最快的城市之一,每个人都在奔跑,”费若秋描述道,“但这种能量也激励着我不断前进。”
语言是另一个需要克服的障碍,虽然他的英语基础不错,但学术英语与日常交流完全不同。“第一周听课,我只能理解大约60%,”他坦言,“我录下每堂课,晚上反复听,同时大量阅读专业文献,现在这个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了。”
在哥大,费若秋还加入了击剑社团,偶尔指导感兴趣的同学。“教学相长,教别人的过程也是自己提高的过程,”他说。
未来愿景:搭建中西方体育交流的桥梁
谈及未来,费若秋眼中闪烁着光芒,他计划毕业后继续从事与击剑相关的工作,但可能不再是 solely as an athlete。
“我希望能够成为连接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桥梁,”他表示,“中国击剑运动正在快速发展,但在赛事运营、运动员培养体系和商业开发方面还可以借鉴欧美经验。”
他的硕士论文研究方向是中国击剑运动的商业化路径。“欧美击剑运动虽然小众,但形成了稳定的参与人群和商业模式,中国有更庞大的人口基数,如何挖掘市场潜力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
费若秋还计划在未来组织中美击剑交流活动,邀请中国年轻选手到美国训练比赛,同时引进国外优秀教练到中国开展讲座和培训。
“体育是世界语言,击剑更是如此,通过这项运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致年轻运动员:体育与教育可兼得
对于年轻运动员,费若秋建议不要忽视文化学习。“体育训练固然重要,但文化学习能够拓宽你的视野,让你在运动生涯结束后有更多选择。”
他特别提到,现在很多年轻运动员面临非此即彼的选择:要么全力投入训练,要么放弃体育专心学习。“其实两者可以兼顾,关键在于效率和毅力。”
费若秋的成功转型为运动员提供了新思路,越来越多中国运动员开始重视学术教育,不少现役运动员选择在大学深造或参加在线课程。
“运动员的身份不会成为学习的障碍,反而是一种财富,”费若秋说,“体育训练培养的毅力、时间管理能力和抗压能力,在学术领域同样宝贵。”
夕阳西下,专访结束时,费若秋收拾好背包,准备前往训练馆,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求学路上,这位“旅法剑客”正以手中的剑和心中的梦,书写着一段不同寻常的人生篇章。
他的故事证明:剑道与书斋,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追求卓越的精神,无论在赛场还是课堂,都能绽放独特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