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业体育的聚光灯下,运动员的荣耀与汗水常被世人歌颂,但他们的内心挣扎却往往被遗忘,2004年NBA选秀探花、前芝加哥公牛队核心球员本·戈登在一档深度访谈中首次公开坦言,自己曾长期饱受心理健康问题折磨,甚至多次产生自杀念头,包括站在高楼边缘或手握绳索的绝望时刻,这番自述不仅震撼了体育界,更引发了公众对运动员心理健康的深刻反思。
辉煌起点与无形压力
2004年,本·戈登以探花身份加盟芝加哥公牛,新秀赛季便以场均15.1分和关键时刻的“杀手本能”荣膺最佳第六人,他的闪电突破和精准投篮一度让球迷将他视为球队复兴的希望,在光鲜背后,戈登坦言自己始终被一种“无形的怪物”追逐。“从进入联盟的第一天起,我就活在对他人的期待中,”他在访谈中回忆道,“每场比赛前,我会反复检查数据统计,害怕失误被媒体放大;胜利后,短暂的喜悦总被下一场的焦虑取代。”
这种自我施压逐渐演变为病态的心理状态,戈登描述,2009年季后赛对阵波士顿凯尔特人的七场大战虽成为经典,但他却在系列赛期间首次出现严重的失眠与恐慌发作。“我躺在床上,心跳声像擂鼓一样震耳,脑海里全是投丢关键球的画面,”他说道,“那时我开始怀疑,篮球带给我的究竟是热爱还是痛苦。”

从巅峰到谷底:心理危机的爆发
随着职业生涯的起伏,戈登的心理状态进一步恶化,2010年转会底特律活塞后,他因伤病和战术调整逐渐失去主力位置,媒体开始用“高薪低能”“水货探花”等标签评价他,戈登透露,那段时期他常独自躲在更衣室或酒店房间,用酒精麻痹自己。“有一次在底特律的酒店,我站在窗边整整一小时,想着跳下去是否就能结束一切,”他声音低沉,“另一天,我甚至把皮带绕在浴室管道上,但最终因为想起家人的面孔而崩溃大哭。”
戈登的经历并非孤例,据统计,职业运动员中约34%的人曾经历焦虑或抑郁,但其中仅不到10%主动寻求帮助,NBA名宿“大鲨鱼”奥尼尔曾在纪录片中提及自己因抑郁服用药物,而WNBA球星钱妮·奥格乌米克则公开讨论过赛场压力导致的自我伤害行为,戈登的坦诚,撕开了体育界长期存在的“坚强神话”——当身体被训练成武器时,心灵却可能千疮百孔。
沉默的代价与转机
为何许多运动员选择沉默?戈登分析道:“联盟文化崇尚‘硬汉精神’,示弱可能意味着失去合同或尊重。”他回忆自己曾在球队心理咨询室外徘徊多次却未敢进入,“我怕教练觉得我不够专注,怕队友用异样眼光看我。”这种压抑最终在2015年达到顶点:当时效力于金州勇士发展联盟球队的戈登因情绪失控与教练发生冲突,随后被裁退。“那是我人生的最低谷,”他承认,“我几乎断绝了与所有人的联系,整天盯着天花板发呆。”
转机来自一次偶然的公益活动中,戈登结识了退役 NFL 球员布兰登·马歇尔——后者曾创立心理健康基金会,马歇尔的鼓励让戈登首次尝试认知行为疗法,并开始学习冥想与正念技巧。“我意识到,心理问题与跟腱断裂一样需要专业治疗,”戈登说,“这不是软弱,而是对自我的尊重。”
重建生活与倡导变革
戈登已成为运动员心理健康领域的积极倡导者,他联合多家机构发起“心灵训练营”项目,为年轻运动员提供心理疏导资源,并推动NBA在选秀前增加心理评估环节,他的自传《暗室中的光》将于2025年出版,书中详细记录了他是如何通过艺术治疗(尤其是绘画)重拾内心平静。“画笔让我表达那些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恐惧,”他展示了一幅自己创作的黑白抽象画,“图中的裂痕代表绝望,但角落的金色象征希望。”

戈登的故事也引发了体育联盟的制度性反思,2024年,NBA宣布将每支球队的心理专家名额增至三名,并设立24小时危机热线,知名体育媒体《运动员》撰文指出:“戈登的勇气可能拯救无数沉默的生命——正如他曾在场上投中关键球一样,这次他击中了更重要的目标。”
未来的挑战与希望
尽管变革已在推进,戈登强调心理健康斗争是长期过程。“我仍有糟糕的日子,但不再用极端方式应对,”他说,“如今我会给过去的自己一个拥抱,告诉那个站在窗边的年轻人:你值得被爱。”他的儿子小本杰明也成为他坚持的动力。“每次他笑着跑向我,我都庆幸自己选择了活下去。”
戈登的访谈播出后,社交媒体上涌现大量球迷的感谢留言,一名高中生球员写道:“您的故事让我知道,偶像也会脆弱,而这才是真正的强大。”或许,戈登最大的胜利不在于曾经的比分牌,而在于他如何将绝望转化为照亮他人的火炬——正如他所说:“我们不必等到濒临深渊时才学会求救,生命的价值远高于任何一场比赛。”